查看原文
其他

刘泓志:进化中的城市公共性与空间设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际设计杂志 Author 不断前行的

7月4日,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在云端盛大开幕,当天AECOM亚太高级副总裁刘泓志发表了题为《进化中的城市公共性与空间设计》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其在未来城市发展、公共性与空间设计等方面的思考和体会,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刘泓志首先跟大家分享了印度建筑大师Balkishna Doshi说过的一句话:“设计将居所转化为家,将住宅转化为社区,将城镇转化为机遇的磁石。”他认为这句话对他影响最深刻的地方是“设计的力量的确不在形态,的确是把空间转化为更有意义的使用”。
演讲中,他用四个部分阐述了演讲的主题:城市与城市的公共性、未来城市空间的二元化趋势、演化中的城市空间、未来城市公共性与空间设计的思考。


1

城市与城市的公共性

 


回想16世纪,大航海时代使得大陆与大陆之间联系起来;19世纪,蒸汽跟电力时代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起来;20世纪,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而21世纪,站在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的智能化时代,是不是通过物联网,让人跟万物都能够联系起来?



其实,大家能看到城市之于人的价值在改变,过去城市跟城市、城邦跟城邦之间是资源争夺,现在是资源互联;过去城市是保卫生命安全,现在是保障资产,甚至是提升资产的价值;过去城市关注的是行政管理,今天和未来的城市更专注的是全域治理;过去城市重视服务供给,未来城市的重点是服务共享。虽然城市之于人的价值在改变,但是追求公共服务的本质不变,只不过,未来供需结构会发生技术性的变革。


不仅是城市之于人的价值在改变,人之于城市的价值也在改变。过去城市重视人的生产能力,未来城市更重视人的消费能力;过去看重人的效率能力,未来更看重人的创造能力;过去城市的品质很大程度是由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决定,但是未来很可能是由运算能力来决定;过去看重人的能力,未来更重视人的价值。虽然人之于城市的价值在改变,但是追求人本价值的本质不变,只不过,价值链条发生了生态性的变革。


城市是依托文化、自然、技术、人口、数据、时间等资源,通过转化、提炼、生产、整合的过程,通过行政体系、政策资金、场所空间、技术应用、运营维护等渠道,输出能源供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居住保障、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城市和市民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供需关系,城市是供给方,市民是需求方,但是城市目前面临资源失衡、转化不力、机制低效、公共服务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效益不高。所以,简单来说,城市的核心意义是服务,基础设施是满足公共品质与供需关系的服务体系,城市空间就是承载公共活动与供需交换的服务平台。未来的智慧城市不是只有科技,而是追求科技+人文,以最小资源投入建构最大的城市服务能力。那么,呼应城市就是服务的这个观点,以基础设施及空间设计建构城市服务能力应该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


200多年前建筑师诺利画的第一张建筑图,也是建筑学图理关系的始祖,这张图对建筑学同行启发很大,即使在绘制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也很难超越它存在的意义,也就是它把公共空间或城市的公共性跟空间物理性、物理空间联系在一起。所谓的公共空间不止是街道、广场,也包含人们自由可达的室内空间,这对于我们未来面向城市建筑、建筑设计、建筑界面、公共空间以及其它活动主体之间的界面设计有很大的启发。



2

未来城市空间的二元化趋势毒

 


面向未来,城市空间的二元化趋势很重要。网联化让万物开始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迈向时代的过程中,独立性非常重要。科技让我们在许多的空间,甚至是产品上有了定制化的可能,成本大大降低,但是,传统标准化的流程依然会占据未来城市很重要的一部分,科技带来的虚拟化空间带给我们另一个维度,但是物质化,肉体需要生存的环境依然还是存在。科技让城市空间从设施到使用、感知,都受到了智能化的影响,同时积累了大量经验,用这些经验值结合智能化的运算力去做判断。运用科技的发展,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讲求效率,而这个效率就是指时间资源被节省下来,节省下来的时间也许不是为了让我们做更多的事,而是让我们的节奏变慢。


科技让大家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有了移动化的可能,但是城市作为定居场所,定点化的质量依然重要。在建筑上,要考虑迭代性,包括基础设施、土地使用,街道以及建筑等,但是恒久性的设施和空间,依然意义重大。科技带给我们交互性的空间,但是纯粹、单一的空间也会在未来的生活范围里。


如果说互联网联系的是信息,那么第一代互联网联系的就是城市空间。科技带来的信息网可能不可触之,但是确实越来越密集而重要的形成我们的空间。全球化的同时,本土化也越来越重要,如果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或资源没有差异的话,那么这个全球化的意义是被打折扣的。


在二元化的趋势当中,面向未来科技大量依赖以及继续发展的是运算力。在传统和现在,人的生活还是在运用想象力。面向未来,城市的公共性以及空间设计是有选择的,并不是由科技带着我们走向一个未知世界。在这中间,放大我们的选择权和需要来决定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未来,一方面是科技化的运算力,另一方面是人本化的想象力,这两个力量希望能够形成一个共同创造、相互平衡的未来城市的场景。



3

演化中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其实在持续演化,从公共空间的类别以及它的公共性、空间性,结合传统公共空间的物理空间、数字空间、社会空间,其实面对的城市空间的多元性、可能性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开放空间已经从传统规划体系所说的公园、广场、水体,到街道、公共建筑及服务设施、公共可视性可感知空间都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甚至摸不到但能感受得到的多远感知导向的空间领域城市及建筑天际线。


面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如果能够把单纯的空间属性拆解成拥属权、空间开发权、空间管理权、空间使用权,而每一种权属在公与私之间都有不同关系,那么城市的公共性会产生非常丰富的,值得开发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操作,探讨城市空间里最大效益化的新设计路径。


传统来说,在空间属性上,从公共性到半公共性到私有性,从公属权到混属权到私有权,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性质都可以在这个矩阵里找到相应位置,如何让空间更多的结合在一起,这需要在设计思考和路径上突破,让城市的公共性提高。


传统讲的物理场所性的物理空间(space of place)也会进化到要素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历史上许多专家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这带给大家重要的启发:所谓的城市空间不止是静态的、固化的场所,任何承载驱动、流动的空间都属于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比如说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比如线上视频或者网红直播,当大家看到他所在的空间、他的房间,并讨论他的公共性的时候,这个城市的丰富度跟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城市空间可以简单地以3大维度(物质空间、数字空间、社会空间)的基础设施来进化未来城市服务能力。物质空间代表的是一种环境能力;数学空间代表的是科技能力;社会空间代表的是人文能力,以3大形式的空间设计来进化未来城市环境,包含场所、场景和场域。


城市空间的拓维,从物质空间、数字空间、社会空间三方面展示了进化过程和方向。



4

未来城市公共性与空间设计的思考

 


目前,公共空间的设计存在3大误区:第一,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需求。过去,主观覆盖客观,专业代言普世,很大的原因是科技工具性还没有渗透和发达到能够帮助多数人来决定多数人的需求;第二,用静态产品应对动态发展。用经验取代科学,空间流失功能,工具方法和跨专业发展存在壁垒;第三,以理性体系指导感性质量。科技冲刷人文,管控抑制创新,技术的发展和质量的发展脱轨。其实,这些误区都可能在未来科技发展的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目前,城市空间的价值也存在3个落差:缺失的经济价值、迷失的技术价值、流失的人本价值,这3大价值落差值得大家关注。面向未来,拥有很多科技发展或再发展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能不能最大程度的引导到我们对这些价值的再建立和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未来城市或未来城市发展场景空间设计上的一些趋势或判断:


第一,规划设计在未来可能不再回应问题,而是主动的洞察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包含人工智能在内的很多科技可能会优于甚至取代传统规划设计人力、智慧与方法,在回应要求与解决问题方面取得比传统路径更大的效益。人类智慧主导的规划设计将朝情感、艺术、精神等价值取向建立人本品质的决策,进而洞察问题并赋能创新科技。


第二,在规划设计里,非常重视的土地价值怎么转化到空间价值?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土地价值为基础的传统规划设计产品在未来必须聚焦于空间使用的弹性最大化和单位时间使用价值的最大化,结合固化的使用空间与弹性的使用方式将成为科技时代的规划设计新课题。


第三,怎么样从人力资产到数据资产?


未来规划设计行业将面临将人力与项目转换成数据的重大压力,实现产能去人头化,智慧流程将取代设计人力与项目经验成为规划设计企业成都核心资产。


第四,如何从场所驱动到场景驱动?


以场所打造为重点的传统规划设计,必须回应并结合未来科技应用下衍生出来的不同使用场景,规划设计行业的机遇将向顶层的场景设计与下游的空间+营运集中,规划设计企业与人才也将面临技术转型和行业生态重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第五,如何从项目思维到产品思维?


项目导向的规划设计工作,服务对象是业主,决策机制是权利;产品导向的规划设计工作,服务对象是民众,决策机制是市场;项目思维的自然结果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技术壁垒和职能脱钩,将产品思维注入规划设计的流程和目的,能依托市场机制形成可操作的全过程要素。


第六,如何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管理?


“资源使用必须创造价值”是国土空间规划核心规则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让“全民所有自然资源“保值增值,规划设计体系所掌握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权力,在面向未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变革方向下必须有目的去打通从资源到资产到服务的技术路径。


第七,如何从主体设计到介面设计?


移动互联网创造出比传统空间更丰富多样的服务与交流介面,未来的规划设计的重点要从形态的质量进化到关系的质量,在原主体设计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有效活动介面的创造。


第八,如何从经验导向到未来导向?


传统规划设计的行业操作建立在掌握趋势和预测发展的逻辑上,而创造新科技所引领的未来恰恰放大了创造趋势和不确定性的发展环境,经验导向的操作将越不适用于未来场景,拥有创造或改变趋势的能力才可能保持高度竞争力。


面向未来的这些场景和发展趋势,说明我们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间点,拥有大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就我们专业去结合相关的或者完全未知的专业去挖掘或者发展新的领域。美国资深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说:即使是在科技时代,未来还是可预测的。他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思考,比如什么是硬趋势,什么是软趋势,就环境来说,已经在发生或一定会发生的叫硬趋势,而在哪里先发生,在行业里形成怎么的影响,谁让它先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是软趋势。若能够掌握硬趋势和软趋势,他觉得我们的行业或者技术的发展就能够找到一定的方向。所以在空间创新设计创造未来城市发展的新价值的时候,刚才提到的多专业的结合碰撞不是一个承接命题的专业,而是一个创造命题的专业。平衡与结合未来城市的二元发展,结合未来城市新场景,就能够掌握空间设计新价值。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从传统城市到未来城市,运算力带我们走向未来,想象力带我们回归人性。


面向未来的城市公共性,是想象力的共享,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设计,是想象力的共创。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




相关链接:
【直播入口汇总】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
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云端开幕  国内外专家畅谈人居环境建设聚焦!前荷兰皇家基础建设部首席顾问Ton Venhoeven发表精彩演讲
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世界城市大会协办单位风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英国奥雅纳(Arup)董事Malcolm Smith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报告
医疗建筑在城市中发挥什么作用?清华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刘玉龙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分享观点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徐聪艺将出席园冶峰会 就城市设计发表演讲
园冶高峰论坛即将召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将带来精彩演讲
重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利将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作主旨报告聚焦 | 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将于7月4日开幕重磅!彼得·拉茨大师报告会及对话大师活动即将开启
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学术委员会名单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看到大会直播入口。



——END——





园冶 · 竞赛

见证设计力量








园冶 · 论坛

传播行业声音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看到大会直播入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